栏目分类
最新动态

当前位置:杏悦2 > 最新动态 >

热点资讯

​双节记
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2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07

图片

端午与六一,这两个日子,原是不相干的。一个古旧,一个新潮;一个沉重,一个轻快;一个关乎死亡,一个关乎生长。然而今年的日历上,它们却挨得极近,仿佛两个素不相识的旅人,在时间的驿站里不期而遇。

我坐在阳台上,望着楼下几个孩童追逐嬉戏。他们脖颈上挂着五彩的香囊,手腕上系着红绳,想必是家中长辈给系上的。香囊里装着艾草,红绳上串着桃核,都是端午的旧俗。孩子们却浑然不觉,只顾着嬉闹,把香囊甩得老高,红绳也松了,拖在地上。这便是六一了,我想。

记得幼时,端午是个大日子。母亲早早备下粽叶,浸在木盆里。那叶子青翠,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,摸上去有些扎手。糯米要泡上一夜,红枣要选饱满的。包粽子时,母亲的手指灵巧地翻飞,三折两转,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成了。我总想学,却总包得歪歪扭扭,米粒从叶缝中漏出来。母亲也不恼,只说:"慢慢来,明年就会了。"

而今母亲已逝,家中再无人包粽子。超市里随时可买,真空包装,保质期长达半年。拆开即食,连煮的工夫都省了。方便是方便了,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。前日路过菜场,见一老妪摆摊卖手工粽子,模样不甚规整,倒让我想起母亲的手艺。买了一个,剥开尝了,味道竟也相似。老妪说,她包了一辈子粽子,儿女却都不愿学。"嫌麻烦哩,"她叹道,"现在的年轻人,哪个还耐烦做这个。"

昨日带孩子去码头,见有龙舟表演。岸边人头攒动,多是父母带着孩子。鼓声咚咚,船桨起落,水花四溅。孩子们看得兴奋,不住拍手叫好。我问儿子可知端午节的来历,他想了想,说:"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诗人,他跳江了。"再问为何跳江,他便摇头了。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插嘴道:"因为他爱国!老师说的。"几个孩子又讨论起屈原是哪个朝代的,有人说唐朝,有人说宋朝,争得面红耳赤。

这倒让我想起一事。去年回乡,见三兄训斥他儿子。我侄儿约莫十几岁,正玩手机游戏,对三兄的问话爱理不理。三兄怒道:"整天就知道玩这个!老祖宗的东西一点不懂!"侄儿抬头,一脸茫然:"什么老祖宗?"三兄更怒,从柜子里取出一本《楚辞》,翻到《国殇》一节,命他朗读。孩子结结巴巴读了几句,说看不懂。堂兄长叹一声,颓然坐下。

过两天便是六一,儿子学校有活动。早晨送他出门,见他书包里塞满了零食,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崭新的香囊——是纳兰妈妈昨晚赶制的,里面塞了棉花和香精,闻着甜腻,不似艾草的清苦。纳兰妈妈说,现在哪还有人用真艾草,都是图个样子罢了。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的香囊,里面除了艾叶,还有菖蒲、雄黄,气味冲鼻,说是可以驱邪。那时戴着总觉得不自在,现在想来,却成了最鲜明的记忆。

下午去接儿子,见他与同学在操场玩耍,人人手里举着五彩风车,迎风转动。走近了,听见他们在唱一首改编的童谣:"五月五,是端午,小朋友们来跳舞..."调子是熟悉的,词却改得面目全非。儿子看见我,跑过来展示他得到的小奖品——一个塑料的龙舟模型,做工粗糙,漆色艳丽。他说这是比赛赢来的,全班只有三个。我夸他厉害,他得意地笑了,又问:"妈妈,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?"

回家路上,经过一家新开的亲子餐厅,门口立着广告牌:端午六一双节同庆,消费满赠香囊DIY材料包。里面人声鼎沸,多是年轻父母带着孩子。透过玻璃窗,可见他们正围坐一桌,用提供的材料制作香囊。孩子们兴致勃勃,大人们则忙着拍照发朋友圈。这场景,与记忆中一家人围坐包粽子的画面重叠又分离,熟悉又陌生。

晚饭后,儿子翻出那本很少打开的《中国节日故事》,要我讲屈原的故事。我翻开书,照着念了一遍。他听完,问:"屈原为什么要死呢?活着不好吗?"我一时语塞。死亡对孩童而言,终究是太难理解的命题。汪先生在一旁打圆场:"他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呀。"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又问:"那我们现在过端午节,是为了记住他的理想吗?"

临睡前,儿子突然说:"妈妈,明年我们也包粽子吧,像外婆那样。"我一愣,问他怎么突然想起这个。他说:"今天手工课上,老师让我们画’我家怎么过端午’,我画不出来...别的同学都画了。"我摸摸他的头,说好。

夜深了,我站在阳台上,看远处霓虹闪烁。手机里不断弹出各种端午祝福和六一促销的信息。两个节日在这个时代相遇,一个背负着两千年的重量,一个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。传统与当下,记忆与生长,死亡与童真,在这短短几日里交织碰撞。或许,所谓传承,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,而是在不断的遗忘与记起之间,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。

楼下的孩童早已散去,只余几枚被遗落的香囊,在风中轻轻摇晃。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杏悦2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